當德國生產比台灣便宜 台廠逆襲三心法-Part II
2017-07-17
瀏覽人數 : 257
轉型者告白》歐美、中國夾擊,我們陷入飛魚困境
當德國生產比台灣便宜 台廠逆襲三心法
撰文者:曾如瑩、林淑慧商業周刊第1542期
空巴的引擎,它做的!
航太王:面對德國變便宜的現實
當我們坐在飛機機艙內等待起飛,機身旁的引擎轟隆作響。其中,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多來自台灣的漢翔航空。然而,它正遭遇品牌客戶的嚴苛要求:空中巴士估計未來十年內將製造一萬架飛機,這是四十二年製造量的總和。
「等於效率要提升四倍。」廖榮鑫說,航太技術先進者如德國,利用機器手臂等自動化設備,已將生產效率提升四十倍,「論品質和交期,漢翔都不會輸。但按照投標經驗,我們的成本就是比別人貴,有時貴一倍,甚至貴三倍。」廖榮鑫說。
追逐任何低成本的生產基地已失靈。他認清,若不跨入新製造,「漢翔就像鍋子裡的青蛙一樣,不做會死掉。」而且要走,就要大步走,甚至跨產業找專家幫忙。
過去,飛機零組件是高單價、高精密性的,為確保製造過程中不會有瑕疵,即使如德國的航太零組件大廠,仍採用「抽檢」方式來進行品質監測。但,漢翔找上成大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講座教授鄭芳田合作,導入全自動虛擬量測系統(AVM),以全面檢測產品品質。先前,這套系統適用在聯電與友達的生產線上。
以發動機的機匣為例,其製程需要在機匣上鑽出一百九十二個孔洞,每個孔的大小和位置均各有規範。「為避免產生品質不符的瑕疵品,不能等到每鑽十至十五個孔,才停工檢測孔洞,為確保品質整個加工工期可能要花上一週。」漢翔研發長吳天勝說。
現在,漢翔透過新系統偵測,一發現瑕疵品,就能馬上剔除,生產流程不被影響,甚至可針對瑕疵品,透過系統生產參數,用大數據找出原因,以持續改善。
廖榮鑫細數著,其專案準時完工率,也從原本的70%一舉提升至100%,漢翔現在還把工廠連線,提升專案完工率,甚至組成台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要打團體戰。
然而,這樣做並不保證一定贏。轉型過程中,漢翔今年前四月營收仍因匯損與客戶持續對供應鏈廠商壓低價格而衰退,但其仍堅持今年至少要投入五億元的研發費用,相當於去年獲利的24%。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廖榮鑫說。他說,自己想從飛魚,變成一億五千萬年前最早的鳥類——始祖鳥,存活得更長更久,就必須勇敢正視現實,才可能放手投資未來。
三井、超商飯糰,都用它!
海苔王:全員啟動,改變才發生
聯華食品是食品業海苔王,年產一億六千萬張海苔,從三井到超商飯糰都用聯華的海苔。該公司內有兩位把海苔分級的國寶級海苔達人,然而,海苔知識向來只能意會,無法言傳,若達人退休,聯華面臨無人接班的窘境。
為了萃取達人知識,聯華研發長楊朝棋與人資部門同事,花了三年,把海苔達人知識由「感覺」,成為可以「意會」的標準,供後人學習。
一旦有標準出來,未來想讓機器人去判讀海苔,也並非不可能。在這過程中,人資也必須轉變角色,不能只是發薪水,同時肩負,把達人的知識轉化為教材,未來,才可能讓機器變聰明。
除了人資,連同研發人員、業務、品保的心態也必須調整,聯華還要求品保、行銷、業務人員都要學會使用資訊系統、上傳數據,電腦才有能力根據通路銷售等變數,去計算未來的生產排程,從紙筆改為電腦作業。一開始老員工很抗拒,為了以身作則,聯華董事長原本不會用電腦,也改用電腦做事,讓員工看到老闆是認真的,逐漸改變心態。
新製造改的不只有工廠,全員動起來,換腦袋,我們才有贏的籌碼。
當德國生產比台灣便宜 台廠逆襲三心法
撰文者:曾如瑩、林淑慧商業周刊第1542期
空巴的引擎,它做的!
航太王:面對德國變便宜的現實
當我們坐在飛機機艙內等待起飛,機身旁的引擎轟隆作響。其中,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多來自台灣的漢翔航空。然而,它正遭遇品牌客戶的嚴苛要求:空中巴士估計未來十年內將製造一萬架飛機,這是四十二年製造量的總和。
「等於效率要提升四倍。」廖榮鑫說,航太技術先進者如德國,利用機器手臂等自動化設備,已將生產效率提升四十倍,「論品質和交期,漢翔都不會輸。但按照投標經驗,我們的成本就是比別人貴,有時貴一倍,甚至貴三倍。」廖榮鑫說。
追逐任何低成本的生產基地已失靈。他認清,若不跨入新製造,「漢翔就像鍋子裡的青蛙一樣,不做會死掉。」而且要走,就要大步走,甚至跨產業找專家幫忙。
過去,飛機零組件是高單價、高精密性的,為確保製造過程中不會有瑕疵,即使如德國的航太零組件大廠,仍採用「抽檢」方式來進行品質監測。但,漢翔找上成大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講座教授鄭芳田合作,導入全自動虛擬量測系統(AVM),以全面檢測產品品質。先前,這套系統適用在聯電與友達的生產線上。
以發動機的機匣為例,其製程需要在機匣上鑽出一百九十二個孔洞,每個孔的大小和位置均各有規範。「為避免產生品質不符的瑕疵品,不能等到每鑽十至十五個孔,才停工檢測孔洞,為確保品質整個加工工期可能要花上一週。」漢翔研發長吳天勝說。
現在,漢翔透過新系統偵測,一發現瑕疵品,就能馬上剔除,生產流程不被影響,甚至可針對瑕疵品,透過系統生產參數,用大數據找出原因,以持續改善。
廖榮鑫細數著,其專案準時完工率,也從原本的70%一舉提升至100%,漢翔現在還把工廠連線,提升專案完工率,甚至組成台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要打團體戰。
然而,這樣做並不保證一定贏。轉型過程中,漢翔今年前四月營收仍因匯損與客戶持續對供應鏈廠商壓低價格而衰退,但其仍堅持今年至少要投入五億元的研發費用,相當於去年獲利的24%。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廖榮鑫說。他說,自己想從飛魚,變成一億五千萬年前最早的鳥類——始祖鳥,存活得更長更久,就必須勇敢正視現實,才可能放手投資未來。
三井、超商飯糰,都用它!
海苔王:全員啟動,改變才發生
聯華食品是食品業海苔王,年產一億六千萬張海苔,從三井到超商飯糰都用聯華的海苔。該公司內有兩位把海苔分級的國寶級海苔達人,然而,海苔知識向來只能意會,無法言傳,若達人退休,聯華面臨無人接班的窘境。
為了萃取達人知識,聯華研發長楊朝棋與人資部門同事,花了三年,把海苔達人知識由「感覺」,成為可以「意會」的標準,供後人學習。
一旦有標準出來,未來想讓機器人去判讀海苔,也並非不可能。在這過程中,人資也必須轉變角色,不能只是發薪水,同時肩負,把達人的知識轉化為教材,未來,才可能讓機器變聰明。
除了人資,連同研發人員、業務、品保的心態也必須調整,聯華還要求品保、行銷、業務人員都要學會使用資訊系統、上傳數據,電腦才有能力根據通路銷售等變數,去計算未來的生產排程,從紙筆改為電腦作業。一開始老員工很抗拒,為了以身作則,聯華董事長原本不會用電腦,也改用電腦做事,讓員工看到老闆是認真的,逐漸改變心態。
新製造改的不只有工廠,全員動起來,換腦袋,我們才有贏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