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生產比台灣便宜 台廠逆襲三心法-Part I
2017-07-17
瀏覽人數 : 327
轉型者告白》歐美、中國夾擊,我們陷入飛魚困境
當德國生產比台灣便宜 台廠逆襲三心法
撰文者:曾如瑩、林淑慧商業周刊第1542期
台灣製造業正在被上下夾殺,就像是飛魚一樣……。
這趟採訪之旅,全台航太產業龍頭漢翔航空董事長廖榮鑫分享的觀察,很生動。他說,台灣現在上有白腹鰹鳥的突擊,先進的歐美國家,正想辦法運用智慧製造降低成本;下有鬼頭刀的追擊,新興如東南亞及中國等國家運用政府資源削價競爭。
然而,即便身處逆境,台灣企業要成為逆襲的飛魚,絕非不可能。
新製造競爭中,客製化生產是最後目標,而智慧工廠是最基本的起點。
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李傑認為,要把工廠變聰明,關鍵不是投資金額,而是能把每個製造步驟精緻的「教」給機器人。過去幾十年台灣在製造業累積的基本功,是中、韓所不能及的。
從這點出發,觀察客戶縫隙需求,台灣,絕對有轉型的籌碼。
《商業周刊》採訪三家轉型新製造的企業,分別來自航太、工具機、食品產業,以下三件事,是他們在轉型過程中,最深刻的心得分享。
保時捷輪圈機台,產自它!
銑床王:找機會,要先聽客戶說
永進機械成立六十三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最大銑床工廠(編按:工具機的一種,用於切削精密金屬)。
2016年工具機出口產值下降96%,但是永進的營收只下降了5%,永進花了三年的時間,逐步擺脫被夾殺的飛魚命運。關鍵就在於,它像蘋果一樣做生意,不僅賣硬體的手機,還開發作業系統,並提供不同的App給客戶選擇。
三年前,家族第三代陳伯洋擔任董事長,展開轉型。他分析,永進的機台屬於標準機種,若不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只會衰退更多。
陳伯洋決定往高附加價值的航太與汽車工具機升級,然而,這兩個產業的設備特性是精密度高。為提高精密度,他賣機台時,還搭載自行研發的智慧管理系統i-direct,這系統可即時監控機台,提前做維修預警。現在,其搭載價格可比同業高15%,像是保時捷的輪圈,波音的渦輪葉片都是用永進的設備做出來的。
雖然智慧管理系統占營收不到一成,但永進已由賣硬體轉向賣服務。
永進踏入服務生意,形同跟西門子、奇異等巨人搶生意,但陳伯洋說,無須小看自己。
一來,客戶可能買不起國際品牌的龐大系統,目前附加i-direct的設備,比同業價格高出一五%,系統算是半買半相送。二來,永進長期幫客戶做設備,比這些巨人更有該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更可依客戶需求量身打造。
這當然需要付出代價,比如,它們必須好好聽客戶說話。
永進機械研發處協理劉庚朋補充,客戶通常無法講出真正的需求,他舉例,客戶只會說,他要設備「勇」一點、「耐操」一點,研發人員就得從這些形容詞中找對策,客戶指的勇一點,就要看他加工的材質,「耐操」一點,則要看他的稼動率,設計監控軟體與機台。
陳伯洋坦承,改革還未成功,他們還在學了解客戶,但離客戶近一點,他們,就替自己掙得更多未來可能。
當德國生產比台灣便宜 台廠逆襲三心法
撰文者:曾如瑩、林淑慧商業周刊第1542期
台灣製造業正在被上下夾殺,就像是飛魚一樣……。
這趟採訪之旅,全台航太產業龍頭漢翔航空董事長廖榮鑫分享的觀察,很生動。他說,台灣現在上有白腹鰹鳥的突擊,先進的歐美國家,正想辦法運用智慧製造降低成本;下有鬼頭刀的追擊,新興如東南亞及中國等國家運用政府資源削價競爭。
然而,即便身處逆境,台灣企業要成為逆襲的飛魚,絕非不可能。
新製造競爭中,客製化生產是最後目標,而智慧工廠是最基本的起點。
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李傑認為,要把工廠變聰明,關鍵不是投資金額,而是能把每個製造步驟精緻的「教」給機器人。過去幾十年台灣在製造業累積的基本功,是中、韓所不能及的。
從這點出發,觀察客戶縫隙需求,台灣,絕對有轉型的籌碼。
《商業周刊》採訪三家轉型新製造的企業,分別來自航太、工具機、食品產業,以下三件事,是他們在轉型過程中,最深刻的心得分享。
保時捷輪圈機台,產自它!
銑床王:找機會,要先聽客戶說
永進機械成立六十三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最大銑床工廠(編按:工具機的一種,用於切削精密金屬)。
2016年工具機出口產值下降96%,但是永進的營收只下降了5%,永進花了三年的時間,逐步擺脫被夾殺的飛魚命運。關鍵就在於,它像蘋果一樣做生意,不僅賣硬體的手機,還開發作業系統,並提供不同的App給客戶選擇。
三年前,家族第三代陳伯洋擔任董事長,展開轉型。他分析,永進的機台屬於標準機種,若不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只會衰退更多。
陳伯洋決定往高附加價值的航太與汽車工具機升級,然而,這兩個產業的設備特性是精密度高。為提高精密度,他賣機台時,還搭載自行研發的智慧管理系統i-direct,這系統可即時監控機台,提前做維修預警。現在,其搭載價格可比同業高15%,像是保時捷的輪圈,波音的渦輪葉片都是用永進的設備做出來的。
雖然智慧管理系統占營收不到一成,但永進已由賣硬體轉向賣服務。
永進踏入服務生意,形同跟西門子、奇異等巨人搶生意,但陳伯洋說,無須小看自己。
一來,客戶可能買不起國際品牌的龐大系統,目前附加i-direct的設備,比同業價格高出一五%,系統算是半買半相送。二來,永進長期幫客戶做設備,比這些巨人更有該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更可依客戶需求量身打造。
這當然需要付出代價,比如,它們必須好好聽客戶說話。
永進機械研發處協理劉庚朋補充,客戶通常無法講出真正的需求,他舉例,客戶只會說,他要設備「勇」一點、「耐操」一點,研發人員就得從這些形容詞中找對策,客戶指的勇一點,就要看他加工的材質,「耐操」一點,則要看他的稼動率,設計監控軟體與機台。
陳伯洋坦承,改革還未成功,他們還在學了解客戶,但離客戶近一點,他們,就替自己掙得更多未來可能。